盡管氟利昂的生產(chǎn)與應用已受到嚴格限制,替代品的開發(fā)也在加快步伐,但現(xiàn)在世界上還有200多萬噸氟利昂存在于廢舊設備中,這些氟利昂若不加回收處理而任其排人大氣,那前期努力所取得的成績將毀于一旦。如何處理這部分氟利昂,將之分解為無害物質(zhì)或轉化為有用物質(zhì)的技術是環(huán)境工程技術開發(fā)的迫切任務。該任務不僅涉及技術問題,還涉及經(jīng)濟問題。采用可靠且低成本的技術方法,應該成為降解與利用CFCs的原則。
許多國內(nèi)外專家墓于對CFCs性質(zhì)的了解,早已開始CFCs處理技術的研究。日本從1990年7月開始正式投人開發(fā)CFCs處理技術,成功利用高頻等離子降解CFCs并使之無害化,成為跨入降解CFCs無害化處理領域的第一個國家;歐美國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主要利用Cr-Al等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作催化劑催化降解CFCs。由于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淘汰CFCs的時間較早,他們開展CFCs無害化技術研究的時間也比較早,許多相關報道和有價值的參考文獻也主要集中在20世紀80~90年代。我國對治理CFCs的研究起步稍晚,但近年來,也加快了對CFCs無害化研究的步伐,在實用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例如利用微波等離子技術降解CFCs以及以復旦大學高滋研究組對催化降解CFCs做了大債基礎性研究工作。根據(jù)UNEP銷毀破壞臭氧層物質(zhì)顧問委員會的推薦,分解破壞CFCs的方法有十多種,且均屬于物理化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