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結構砂漿和抹面砂漿要區別對待。
結構抹灰不是外裝飾抹灰,而是外裝飾抹灰的基層,它與裝飾面層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將會導致兩種抹灰多采用同一種砂漿,都按裝飾抹灰的工藝施工,這就會給面層裂紋造成潛在的隱患。有的保溫工程在0℃左右時搶工程進度,不僅基層面層都用同一砂漿,而且是基層、面層一次抹完,這種外保溫工程其裂紋也就更嚴重。
試驗資料表明,一般情況下,水泥砂漿干燥的線收縮值為(30~50) ×10ˉ?,而混凝土的線收縮值為(15~20) ×10ˉ?,據此,基層砂漿采用豆石混凝土作為結構抹灰,最好采用噴射施工,則其本身的收縮值可減少一半,這對減少其裂紋的產生顯然是極為有益的。
第二,正確掌握好分層抹灰的間隔時間。
在一般工程實踐中,往往在結構抹灰后的12~24小時后就接著進行面層裝飾抹灰,這是不妥當的。因為棍凝土和砂漿的收縮需在2~10天,甚至28天才能較好地完成。如果兩次抹灰的間隔時間過短,裝飾抹灰就會隨結構抹灰的收縮而收縮,隨其裂紋而裂紋。再加上裝飾抹灰本身的收縮裂紋會使而層的裂紋更嚴重。因此必須給基層(結構抹灰)一定的凝固時間,然后再做面層抹灰,以減少和控制其裂紋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重視施工環境對干縮裂紋的影響。
施工環境是指結構抹灰和裝飾抹灰施工期中的環境溫度、濕度和太陽輻射、風速等。
在北方,由于每年的施工期很短所限,墻體外保溫施工大多在夏季進行(春、秋量很短)。北方地區的夏季白天氣溫較高,(夜間氣溫又較低)晝夜溫差比南方大很多,空氣又很干燥(有時空氣的相對濕度為38%以下),風速大(有時為20m/s)。因此裝飾面層抹灰中的水分散失很快,砂漿強度尚未達到設計強度,其水分就早已喪失干凈,加上施工現場很難實現良好的灑水養護,在這種條件下抹面砂漿的于縮裂紋就會更加嚴重,所以墻面砂漿抹灰也應進行澆水養護或采用保水型、抗裂型水泥膠砂漿。
另外,由于苯板是難吸水材料,細石混凝土或砂漿與苯板的粘結強度極低。這種粘結力對混凝土干縮變形應力的結束作用兒乎等于零。所以苯板表面應使用界面劑,以提高其與苯板的粘結性能。
大量現場調查表明,抹面砂裂紋最嚴重的是受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的西山墻。所以應改善施工環境,避免太陽直接輻射。在高溫條件下,在外掛鋼絲網聚苯板上抹細石混凝土或裝飾抹灰時,應做好其遮護措施。
第四,釋放水泥砂漿的溫度應力以減少其裂紋的產生和擴展。
北方地區不僅晝夜溫差大,而且冬夏的溫差更大,最大值超過70℃;如果是在+25℃時抹的灰,則最大脹縮值為每米0.6~0.7毫米,按4.0毫米設分格縫,其脹縮值在2.5毫米左右。實踐證明,當裝飾抹灰的基層為堅實的混凝土或實心磚墻體,則此種裂紋只要分格縫處理適當,其溫度變形應力能較好地得到約束,裂紋就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若在秋末的5~10℃時抹的砂漿,而且大面積抹灰又未設分格縫,特別是在鋼絲網架苯板上抹的普通砂漿結構灰,出現較多裂紋是必然結果。所以在對大面積墻面進行抹灰時,要結合外飾美觀采用分格條,單塊面積不宜超過12平方米,以收到釋放砂漿的變形應力,有意識地讓裂紋出現在分格縫處,并在分格縫處采用粘結力強的彈性防水膏嵌縫。
第五,確保苯板密度和陳化期以減少苯板變形對抹灰層的影響。
鋼絲網架聚苯乙烯板所用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按JC623一1996行業標準要求,其表觀密度應為15kg/m3。這是指苯板在經過28天陳化并完成收縮后在干燥狀態下的苯板的表觀密度。從調查得知,有些用于生產鋼絲網架夾芯板的苯板,不僅陳化期較短,而且潮濕。上墻之后,苯板的干縮與抹灰砂漿的干燥收縮疊加,加重了砂漿裂紋的產生和擴展。所以必須嚴格按JC623一1996行業標準執行,并使用密度不小于15kg/m3的存放期大于一個月的苯板。
第六,提高錨固質量盡力降低因抹灰負重而產生的相對位移。
在將單而鋼絲網架聚苯板往墻上錨固時,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嚴格按標準圖要求操作,采用相應的錨固方式和錨固件及其規格,并保證單位而積的錨固數量,使之與墻緊固,且保溫夾芯板的下端不應懸空,以防止保溫夾芯板沉降而減少抹面裂紋。
第七,嚴格執行規定的抹灰工藝。
①結構抹灰(結構細石混凝土):應采取兩次施工法,第一次以基本蓋住鋼絲網架為準,其厚度為12~15毫米,第二次以抹平為準,其厚度為8~10毫米。結構抹灰應澆水養護。在前一次抹灰的膠砂漿強度上來之后,并基本完成其干燥收縮時,再作下一次的抹。②裝飾抹灰:1~2遍成活,其厚度為5~6米,抹灰壓平初凝后,也應進行澆水養護。
第八,選擇好裝飾抹灰材料及涂料。
實踐證明,裝飾抹灰材料的好壞也是影響飾面裂紋的重要因素,應當選擇干縮值小,有些膨脹性能,保水性好,抗拉強度較高的抗裂砂漿作裝飾抹灰材料。抹面干硬后,若仍有個別小裂紋,應用彈性膩子刮涂裂紋。干硬后采用彈性外墻涂料。
在北方地區,單而鋼絲網架夾芯板外抹裝飾砂漿產生裂紋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來解決,以使該產品及其技術繼續在節能建筑中推廣應用,從而收到更大的節能效果和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