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砌內葉墻
砌快砌筑1小時前不得澆水,氣候異常炎熱干燥時,可在砌前稍噴水濕潤。多孔磚砌前1~2d澆水濕潤。
砌筑內葉墻時,應在內側掛線。砌筑從轉角定位開始,砌內葉墻采用“一順一丁”的形式,各皮磚的標高應與外葉墻相應皮數的標高一致。拉結件不應置于豎縫處,內外葉墻片間的水平縫和豎縫應隨砌隨原漿刮平勾縫,防止砂漿、雜物落人兩片墻的夾縫中。
在磚砌體夾芯外保溫墻體工程的施工中,墻體上不宜預留孔洞,不應設置腳手架眼。砌筑時應按設計要求的層高、塊型、灰縫厚度、門窗洞口等進行皮數桿設計,其有效間距不宜大于15m,且在陰、陽角處應增設皮數桿,確保掛線砌筑的準確性。
內葉墻與非重墻(外葉墻)應同時砌筑,并按設計要求沿墻高設置拉結鋼筋,當內葉墻與非重墻不能同時砌筑時,應在連接處的內葉墻設置構造柱,可防止外墻甩出或隔墻倒塌的有效措施。
2. 安裝PF保溫板
安裝PF保溫板時,豎向縫應錯開,上下保溫板應壓槎錯縫搭接,保溫板應保持連續,避免產生熱橋,使板縫緊密。
PF保溫板按墻面尺寸及拉結件豎向間距裁割,現場裁切保溫板時,必須用專用刀具裁切,嚴禁用灰鏟砍切。
PF保溫板由一側開始從下至上進行安裝,上下保溫板間豎縫應錯開不小于100mm錯縫,板縫處用拉固件拉固或保溫板端面涂膠與鄰板粘牢后,用膠帶粘貼固定。
PF保溫板與內葉墻采用拉固保溫板如圖10-6所示。
3. 砌外葉墻
砌筑外葉墻時,應在外側掛線。外葉墻宜采用順墻形式砌筑,豎縫應錯開,在門窗洞口轉角應設陽槎與內葉墻搭接。
砌外葉墻應先砌筑好摞底磚,務使拉結件在外葉墻的灰縫中,外葉墻砌筑宜比內葉墻滯后一個拉結件的豎向間距。
砌體施工分段位置宜設在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構造柱或門窗洞口處。相鄰施工段的砌筑高度差不得超過一個樓層高度,也不能大于4m。
砌筑水平和豎向灰縫的飽滿度不應低于90%。砌筑或調位時,砂漿應處塑性狀態,嚴禁用水沖漿灌縫。
洞口、槽溝和預埋件等,在砌筑時預留或預埋,嚴禁在砌好墻體上剔鑿或鉆孔。固定膨脹螺栓的部位應采用混凝土灌實。
在門窗洞口轉角處應設陽槎與內葉墻搭接。外葉墻豎向灰縫應采用擠漿法和加漿法,使豎縫砂漿飽滿密實。每段外葉墻砌完后,應達到墻面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夾心墻的外葉墻為清水墻面時,外露墻面應由裝飾砌塊所組成:門窗洞口的現澆(或梁上的挑板)應適當凹入墻面,使其表面貼飾面磚后與相鄰墻面平齊。
4. 作鋼筋拉結
砌外葉墻至內葉墻齊平,后放置防銹拉結鋼筋網片或拉結件。
設置在內、外墻間的拉結鋼筋直徑為6mm,形狀為Z形。拉接筋在墻面上應為梅花形設置,其豎向和水平向的間距不宜大于500mm和1000mm:拉接筋的直鉤應水平擱置在內外葉墻上,其擱置長度宜分別為180mm和60mm(不含直鉤長度):拉接筋距墻面不應小于25mm;內外葉墻間的拉接鋼筋不應與墻、柱拉接筋擱置在同一條縫內:在磚墻上的所有拉接筋均應埋置在砂漿層中。
每日宜砌筑一步腳手架的高度,內外葉墻片間的水平縫和豎縫應隨砌隨用原漿刮平勾縫。
5. 墻體特殊部位施工技術要求
底層保溫板應從防潮層上開始安放。門窗洞口邊,外葉墻應設陽槎與內葉墻搭接,且應沿豎向每隔300mm設置“匚”型拉結鋼筋。
外墻窗臺下應做好防水、防滲處理,宜設高為40~60m、寬度與外墻一致、長度為窗洞寬加2mm×250mm、強度等級為CL15的輕骨料混凝土現澆板帶。
外墻上的圈梁及過梁的挑耳外側應采用保溫條板進行保溫,且在澆灌混凝土前設置,避免事后填塞。
檐口、線腳部位保溫構造,應采取外保溫方式(如粘貼PF保溫板或擠塑板),防止產生熱橋,如圖10-7所示。
在過梁內側應抹30m左右厚度的保溫砂,代替該處的石灰水泥砂漿。
砌體施工分段位置宜設在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構造柱或門窗洞口處。相鄰施工段的砌筑高度差不得超過一個樓層高度,也不能大于4m。
洞口、槽溝和預埋件等,在砌筑時預留或預埋,嚴禁在砌好墻體上剔鑿或鉆孔。固定膨脹螺栓的部位應采用混凝土灌實。
在混凝土構件外邊緣凹進外葉墻面,應粘貼或抹壓高效保溫材料后再作保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