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勤勞、勇敢的我國勞動人民從古代就有著許多發明創造,曾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采集天然冰來進行冷藏的技術了。《詩經》是留下來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選集,它里面就有一首詩描述奴隸們一年到頭的辛勤勞動,到了寒冬臘月也不得空閑,還要去“鑿冰沖沖,納于凌陰”,為奴隸主采集和保藏冰這一天然冷源。制冷技術的發展和其他技術一樣,也是跟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生產發展緊密地連系在一起的。歷史的記載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處于土崩瓦解之中,各國差不多都建有藏冰的冰房。所以《左傳》里就經常提及冰房窖冰之事。在其他書中,也談及總掌管理藏冰、出冰之事的“凌人”,也記載了一種盛冰的器具一冰鑒。這種鑒如缻,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溫氣。此外,還用冰放在死人的床下,叫做“寒尸”,其目的是使尸體不至于很快的腐爛發臭。在生產力還相當落后的奴隸社會里,奴隸們已經掌握了用冰制冷來達到去熱、防蠅蟲、防腐爛的目的,這就是很了不起的創舉。
隨著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社會前進了一大步,用冰制冷的技術也發展了。非但民間有冰窖,在中央統治機構內也設有較大規模的冰房。這從《漢書·惠帝記》中記載的“秋七月乙亥、未央宮凌室災”就可看到。這個“凌室”就是冰房。由于沒有詳細記載,我們無法知道當時這個冰房規模有多大。到了曹操所處的時代,雖然當時戰火烽起,戰事頻繁,曹操致力于統一戰爭,但他也很重視冰房的建設。據《鄴中記》介紹,當時建造的一座“冰井臺”規模十分壯觀:“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又有窖粟及鹽,以備不虞,,。可見,當時已經把用冰制冷及用煤炭作燃料,象對待糧食、食鹽一樣,當作戰備物質加以貯藏,以備需用。我國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經具有這種思想和這樣規模的冰庫,這不免要使當代自詡技術先進的西方國家目瞪口呆了。
除了防著降溫、保存新鮮食物外,在《齊民要求》中還記載有:在農業上用雪水拌種,或把種子浸水后使其結冰,進行冰凍處理,以增強種子的抗寒性,改良種子性能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這種方法除應用于五谷外,還用到蔬菜和其他作物上。近代農業上應用的制冷技術,可以說是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立的成果基礎上不斷提高和發展起來的。
參觀過北京故宮、地下宮殿等雄偉建筑的人們,在他們痛恨反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極欲的同時,也會情不自禁地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雄偉建筑的一磚一石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和汗,可是,它也記載下了古代勞動人民應用制冷技術的創造才能。當時為了把一塊二百多噸重的整塊巨石從開采地運到建筑工地,就在沿路每百步開設一井,到了寒冬,提水澆路,讓路面結冰后,將巨石放在路面冰上進行拉運k行。利用制冷技術來解決當時沒有大的搬運機械的困難,這一歷史事實有力地證明了“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這一真理,也無情地批駁了林彪、孔老二“上智下愚”的反動謬論。
照理說,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開創的應用天然冰制冷的技術應該逐步向人工制冷、機械制冷方面發展。但是,由于我國長期的封建統治,束縛著勞動人民的手腳,禁錮著勞動人民變革生產的步伐,阻礙了我國古代制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一直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我國制冷工業始終沒有多大發展。當十九世紀西方資產階級在工業革命帶動下,陸續發展起人工制冷、機械制冷的工業,舊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購進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冰機械,在國內開設機器制冰廠,進行人造冰的生產。正如偉大導師列寧所指出的:“資本主義已成為極少數‘先進’國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體系”。帝國主義通過商品輸出、原料掠奪和對外投資,使過去基本上是封建式的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經濟體系的舊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我國的民族制冷工業從一開始就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扼殺。例如:1898年,舊“上海制冰廠”被外國資本的舊“上海制冰公司”所擠垮,最后不得不以低廉的代價為后者所并吞。當時國內雖然也有一些小冷庫,卻都是為了便于帝國主義列強掠奪我國的農副產品。在舊中國,象上海等幾個大城市,雖然也有些家用冰箱、空調機,但全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剩余物資,是用高價買來供剝削階級享受用的。那時,上海也有一些所謂“冰箱廠”,一般只有幾個人,只能修修補補外國機器,甚至連零件壞了,也得要從國外運來,這就是解放前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舊中國的制冷工業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