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金電站1979年2月開始運行,氣象站則于1976年開始工作,全面觀測在1982年1月~1984年5月間進行。布基電站的冷卻塔于1977年投人運行。氣象站于1978年1月開始觀測,全面觀測時間在1979年4月~1980年12月。丹比爾電站的氣象站在電站運行后建立,觀側時間為1983年1月~1984年3月。
3個電站的觀測資料均表明,建立冷卻塔后對周圍的氣溫及濕度均無顯著影響。作為例子,表7-5中給出了丹比爾電站的氣溫觀測結果,表中數值為觀測站同參考站的溫差(℃),時間為1983年4月~1984年3月。測量溫度的精度為0.2℃。由表7-5可見,其影響是不大的。
由于霧羽流阻擋的影響,使塔周圍地面的日照及太陽輻射減小,這種阻擋的影響可到幾百米,實測的最大值為1km,在此以外其影響迅速減低,如3600MW的丹比爾電站,距塔2.5km,日照時間減少7%;5km處減少3%。
在美國,從1973年11月~1975年3月間,用飛機對3個電站的自然塔進行了空中測量,這3個電站是:阿莫斯(Amos),馬斯肯改姆河(Muskingum River)和卡姆爾一米切爾(Kammer Mitchell)。第一階段從1973年11月~1974年8月,共飛行252次。第二階段為1974年12月~1975年3月。共飛行54次。
觀測得到的主要結論是,形成可見霧羽的長度不但取決于冷卻塔排出的熱濕氣流自身的性質,也與周圍大氣的相對濕度和大氣的像定性有關。觀測中塔的霧羽都未下沉到地面。觀察到自然云形成的變化及電站附近有太陽被遮的現象。
我國過去有一些自然通風冷卻塔,由于未安裝收水器,從塔出口飄出的水滴使塔周圍地面變濕,并在冬季結冰,影響交通。現在,自然塔都要求裝收水器,上述現象己不再發生。
機械通風冷卻塔由于塔出口高程低,霧羽抬升高度也低.在寒冷地區,霧羽流容易飽和或凝結;在多塔的地區,容易使周圍地面變濕、結冰;遮擋太陽,影響能見度。在東北地區,有的工廠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而要求采用干濕式冷卻塔或干式冷卻塔。